玩具係會壞,不過亦可以修理。修理不了,便發明新的玩法。只要小朋友喜歡玩就好了 適逢周末診所舉行開幕酒會,同事提議收起沙遊治療室的玩具,以免人多擠迫時弄個天翻地覆。但玩具的主人翁就是小孩,玩得忘形,偶有損壞,也正常不過。正如武俠片中常說到,「身為一介武夫,戰死沙場是一種光榮」!
酒會過後,收到好友短訊,是一把五歲小男孩的聲音,天真得讓人融化。害羞的同我道歉,說他把公仔弄得身首異處。我知道小男孩玩得盡興,希望他不要怕玩具損壞,而日後有所顧忌,對玩具失去興趣。我馬上回應道,「玩具係會壞,不過亦可以修理。修理不了,便發明新的玩法。只要小朋友喜歡玩就好了。」 診症時,我經常問小孩最喜愛的玩具。好想了解他們的幻想世界,恐懼的東西是什麼模樣,扮演的英雄如何死去活來!不論形式,小孩子就是遊戲的主角,敍述自己的故事。即使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都無阻小孩發明遊戲規則,修復和設計組件。搭砌積木屋時,找不夠部件便就地取材,物盡其用,否則大人便講起三隻小豬的故事。他們開始觀察社會,模仿消防員救火要通力合作,扮演醫生打針時要安撫病人,試著體會人情世故。 兒童的生活經驗裡,玩具就是世界事物的縮影。玩得樂在其中,一時餵哺嬰兒,一時警惡懲奸。不知不覺在遊戲中經歷了衝突、驚險或失落。使心裏難以形容的焦慮與恐懼變得實在,從而得到舒懷。小孩的內心不像成人般用語言來思考,玩具世界就像是一幅又一幅的描繪,整合着屬於自己的心靈圖像。 有別於電子遊戲,與玩具為伴的小孩,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而非埋首在電玩程式中,在别人計算好的獎賞和過關裡「打拼」。當然,一機在手的確令嘈吵的小孩馬上安靜下來,讓大人透透氣。但假以時日,埋怨孩子依賴了「電子奶嘴」時,請記得是誰把手機放在兒子手上啊! 李明冲醫生
0 Comments
從事兒童精神科工作,我時常有幸融入小朋友的家庭中,意義非凡,而在芸芸病例當中,一些比較轉折的個案總是令我印象深刻。
今天分享的個案主角是一位六歲的小一女生。她的媽媽擔心女兒激動易怒,時常對抗父母,卻在反抗後感到矛盾。舉例而言,當媽媽要求她做功課時,她會大發雷霆堅決拒絶,晚上卻緊張至夜不能眠,即使父母心生不忍,她亦強迫自己完成功課,可惜只能面對着功課飲泣,無法執筆,父母縱然想代勞,亦只會令她更為難受。 除了情緒問題,母親亦表示女兒時常撒謊。小孩說謊並不罕見,理由通常顯而易見,但我們的小主角卻令我們百思不得其解,例如在不必要的情況下說謊,彷彿已成習慣。她會在媽媽面前編造同學的「故仔」,就家庭生活亦向老師弄虛作假。我們可以視之為渴求關注,但此個案卻不像如此,令媽媽憂心忡忡,感覺女兒被幻想支配。 在對話和觀察女孩玩耍的過程中,我發現她天資聰穎,創造力強,亦無自閉症等兒童發展問題。可是,她在與我互動時異常冷靜,甚至故弄玄虛,不能與我担誠溝通,只會聰明地迴避問題。 我們可以從親子依附關系角度分析這位小女孩與母親之間的矛盾情緒。在反抗家長時,小孩子通常受對於家長的負面情緒支配,未必與爭吵理由(例如做功課)有關。可是,如果親子時常因同一件事而互相對抗,久而久之,這件事亦可能與反抗情緒結合,令小孩對事情本身反感。 小女孩似乎亦對媽媽產生不安的矛盾依附情緒。在此情況下,照顧者無法與小孩建立深入關係,原因可能在於照顧者本身的成長經歷。小主角的媽媽告訴我,她本身的母親患有嚴重精神問題,令她經歷悲傷的童年。至今親身成為母親,她亦不時對女兒產生莫名的恐懼,尤其是當女兒發怒時。此類親子關係中的兒童通常充滿矛盾掙扎,一方面渴求父母的愛,同時卻又不滿父母漠視其情感需要。 再者,小女孩慣性撒謊,向媽媽故弄玄虛,令母親更加畏懼。對於正常兒童,真實與幻象有時只是一線之隔,他們時常以豐富的想像力觀看萬事萬物。然而,如此嚴重的情況很少延續至小學階段。兒童的成長需要透過與至親的關係認識真實世界。如果與至親的關係出現問題,小孩未必能充份掌握真相,沉溺於幻想世界,我們想象力豐富的小主角尤甚。 主角媽媽儘管內心掙扎,但仍致力克服障礙,不欲女兒經歷同樣悲傷的童年,遂開始接受親子心理治療。雖然我們常會邀請父母同時參與,令雙親行動一致,加強療效,但媽媽屢次拒絶邀請爸爸就診,表示丈夫是家庭經濟支柱,身兼兩職,繁忙勞碌。 雖然媽媽意志堅定,可惜經過數次療程,女孩的情況仍無好轉。每次會面結束時,女童均故態復萌,在媽媽領她離去時故意反抗,放慢收拾玩具,或不斷無意義的提問,希望無了期延長會面。多次糾纏後,身心俱疲的媽媽無法忍受,激動地訴說:「呢啲親子理論我明白,我之前都去過唔少親子講座,但係都無用!我仲可以做乜嘢?」 面對此情此景,醫者或會倍感挫折,或者同感無力,但我從媽媽的疲累目光中感受到她心裏對女兒的內疚,可惜此心態卻只令她更難加深與女兒的關係。我說:「你需要做少啲唔係再做多啲嘢,因為你已經好辛苦。我關心嘅係你。媽媽你要愛你自己,好似你愛你個囡一樣。」媽媽在以往的療程中一直表現拘謹,此刻她失聲痛哭。 在她心情平復過後,我再次嘗試請她邀丈夫同臨,她亦坦誠接受建議,邀爸爸就診。我明白爸爸需要排除萬難方能出席會面,十分欣賞他的付出。他關心家庭,但於女兒反抗時亦會失控怒駡甚至責打女兒。我們探討促成女童問題背後的家庭因素。雙親透露他們倚賴奶奶照顧女兒,但婆媳糾紛影響到他們的婚姻關係,也間接令對女兒的管教無效。 雖然爸爸只能出席數次會面,我們未能充分解決家庭糾紛,但父母親一同的付出已足以令女孩的情況開始好轉。爸爸積極配合媽媽管教女兒,足以激勵媽媽繼續親子工作。女孩的情緒逐步改善,對抗大減,做功課的效率更佳,撒謊的陋習亦近乎消失了。 於治療尾聲,女孩再次表現難捨難離,但不再是出於反抗。她問道:「我係唔係無機會再見你啦?」我回答:「係呀,我會好掛住你架。但最重要,係你可以自然感受到媽媽對你嘅愛,媽媽都可以感受到你嘅愛,我就放心啦。」 -黃纘昇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