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思維為何物? 禪師曰:處之泰然 沒有淤泥,何蓮之有? 根據一項本港精神健康調查,2010至2013年間,大約8%香港成人患上臨床程度的焦慮問題。在現今社會,焦慮症加上抑鬱症像疫症般肆虐全球。是項調查又顯示:儘管醫治焦慮症的方案日見成效,但仍然只有1/4患者願意求診。這或基於社會人士對精神疾病及治療手法存有誤解,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筆者希望與各位分享一點有關焦慮症的臨床經驗,因為加深了解才會帶來改變。
焦慮症患者所思所慮雖然各有不同,惟其惶恐不可終日的病徵則殊途同歸,令其痛苦莫名。大部分患者除了既驚且懼之外,面對自己的情緒,往往亦難以接受。這種“因恐成慌”的心理,是一種惡性循環。焦慮感覺觸發若干生理症狀,而生理症狀又導致焦慮感覺變本加厲。舉例說,不善辭令者每逢當眾發言,會手震心悸,呼吸困難。若刻意壓抑之,只會令心跳更加劇烈,呼吸更加短促。了解這種惡性循環,正是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焦慮症的基礎,是治療中重要的第一步。 作為醫生,筆者認為焦慮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生理反應,在心理壓力下產生,就像身體不小心碰傷,該部位就會瘀腫;上呼吸道受到感染,就會流鼻涕。大家必定同意,瘀腫與流鼻涕,均是身體在壓力下作出的正常反應,不用因而驚慌。除非是免疫系統失調等特殊情況,否則,無論這些病徵帶來多少的不便,大家都視之為理所當然,而且知道症狀最終會消失,相信身體會自行康復。然而,當大家面對焦慮情緒的時候,為何總是忘記以同樣的態度去處理呢? 原因眾說紛紜,但筆者認為也可從人際心理的範疇理解。上文提及不善辭令者當眾發言,表現緊張,可能出於害怕當眾出醜的心理,擔心遭聽眾非議,結果造成焦慮。又舉例說,驚恐症患者擔心突然發病,導致昏厥。從表面看來,這好像不涉及其他問題,也沒有明顯的誘因,但如果心理治理師抽絲剝繭,准會找到蛛絲馬跡,像是擔心昏厥不能照顧孩子的母親,不只是出於天下父母心,亦可能出於不想人家說這個做媽媽的,一無是處。 重要一提,焦慮症的出現,正如其他精神疾病一樣,是由許多因素所造成的(例如天性過敏乃先天遺傳), 而人際關係則是其中之一。但是因恐成慌背後,必有隱藏的原因。若妄下結論,把患者視為弱者,唾之棄之,則本人不能苟同。而事實上,情况剛巧相反,患者之所以焦慮,皆因其在人生路上,正嘗試面對具個人意義的困難。當眾發言而不能神色自若,表示待人接物態度認真。為了照顧孩子而擔心驚恐症發作,表示這名母親天職不敢忘。 負思維為何物? 禪師曰:處之泰然。活在當下,定會發現每個負思維,總帶着一份正能量。負與正,缺一不可。沒有淤泥,何蓮之有?--黃纘昇醫生
0 Comments
|